一文看懂“再制造”产业 


再制造法规

一文看懂“再制造”产业

  废旧的机械零部件、工作不了的发动机,对很多企业来说,可谓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那如果现在有一件旧产品以再制造工艺处理,经严格检测达到与新产品同样的质量,而价格要比新产品便宜10%-15%,这样的产品你愿意买吗?今天,小编和大家系统地介绍下“再制造”这一概念,以解除长期以来对它的种种误解。

  如何理解“再制造”?再制造是指以产品全寿命周期理论为指导,以优质、高效、节能、节材、环保为准则,以先进技术和产业化生产为手段,进行修复、改造废旧设备产品的一系列技术措施或工程活动的总称。

  再制造目的明确,即通过报废设备及其零部件的循环利用,节约资源和减轻环境污染,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再制造产品与新品相比可以节约成本50%,节能60%,节材70%。

  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滨士曾说:“再制造可使废旧资源中蕴含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缓解资源短缺与资源浪费的矛盾,减少大量的失效、报废产品对环境的危害,是废旧机电产品资源化的最佳形式和首选途径,是节约资源的重要手段。再制造工程高度契合了国家构建循环经济的战略需求,并为其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大力开展绿色再制造工程是实现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再制造”有哪些特点?1.低碳绿色产业。再制造产品所需的资源与能源远低于新产品生产所需的资源与能源。

  2.新兴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再制造核心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再制造加工;二是过时产品的性能升级。

  3.高技术劳动密集产业。再制造技术优于原始制造技术,对废旧产品进行再制造时需要吸纳最新的科技成果,才能使它的整体性能跟上时代的要求。同时,它更依赖于大量的劳动力的投入。与同类制造业比,再制造产业的就业人数是其2-3倍。

  4.高附加值产业。再制造产业的高附加值主要缘于两个方面:一是废旧产品本身蕴含有高附加值。以汽车发动机为例,原材料的价值只占15%,而附加值却高达85%;二是废旧产品各部件的使用寿命不相等,为再制造产业产生高附加值提供了物质基础。

  发展“再制造”有哪些意义?通过汽车、机电产品或零部件的再制造,可以实现产品的“涅槃重生”,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要求。历经多年累积,中国已经步入了机电产品报废高峰期。目前全国役龄10年以上的传统旧机床超过60%,80%的在役工程机械超过保质期;年报废汽车约500万辆,报废电脑、电视机、电冰箱1600万台,报废手机2000万部,每年产生约8亿吨固体废物。预计到2020年,工程机械、报废汽车总量分别达到120万辆、1200万-1600万辆。为此,发展再制造业势在必行。

  二是可以提高制造业水平。通过对再制造原料件(旧件)的检验,可以发现其中的瑕疵而不断完善产品设计;通过分析可以发现零部件使用寿命的不匹配,从而改进并优化零部件配置。由于再制造工业具有产品复杂、行业涉及广等特点,基于再制造产业大数据,可以完善设计思路和生产工艺,为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绿色化奠定基础。

  三是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由于再制造充分提取了蕴含在产品中的附加值,在产品销售时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如再制造发动机,其质量、使用寿命、安全性能与新机相同,并有完善的售后服务,价格仅为新机的50%,可供不同收入阶层选用。

  四是可以利用现有商品销售体系或回收体系,有效地实现对已到设计寿命产品的管理和控制,最大限度降低那些产品的潜在危害或污染;再制造的逆向物流,可以保证再制造原料件的质量溯源,还可以部分解决进城农民工的就业问题。

  五是可以收到节能减排之效。与制造新品相比,再制造可节能60%,节材70%,节约成本50%,几乎不产生固体废物,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降低80%以上。再制造产业的发展,也有利于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

  六是可以提高公众的绿色消费意识。一些产品的再制造需要多方参与,通过再制造产品的普及,可以提高公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意识,优先选择使用再制造产品并成为社会风尚。推进生活消费领域的循环经济发展,推广绿色消费模式。

  “再制造””是否等于维修、翻新?1.再制造不等于维修维修的对象是有故障的产品,其设备和技术一般相对落后,维修后的产品多数在质量和性能上难以达到原机新品水平。”徐滨士院士指出,“再制造的最大特点是将大量同类报废产品回收,利用高新技术对其进行批量化修复,所获得的产品在技术性能和质量上都能达到甚至超过原机新品的水平,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2.再制造不等于翻新再制造绝不是“翻新”,再制造产品不能冠以“二手货”。再制造是一个富有高科技含量的生产过程。借助专用设备、特殊的加工工艺,以及创新的表面工程技术,真正的再制造产品不仅产品质量完全等同于新品,还顺应了绿色、循环、低碳的消费理念和国际潮流。

  遗憾的是,虽然再制造在国内已经不是一个新鲜事物,但一些企业和消费者对再制造仍存在认识误区。比如,有些制造企业总认为再制造产品会影响其新产品的市场,没有看到再制造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深远影响;有些消费者不知道何为再制造,以为再制造就是把旧的拆下翻新后再使用;有些消费者没有真正认识到使用再制造产品的好处和社会贡献,没有认识到再制造产品具有同样质量和完善的售后服务。

  以上这些误区的形成,一方面与正面宣传不到位、长期形成的消费观念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也与行业的自律性不够有很大关系。鱼目混珠、以次充好等事件时有发生,影响了消费者对再制造产品及再制造业的理解。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中国不缺再制造技术,缺的是社会认可度”。而社会认可度从何而来?优质的产品、诚信的企业是最好的宣传。

  我国“再制造”发展的现状我国 《循环经济促进法》在2009年1月1日实施,其中明确提出再制造的含义、适用范围等,对再制造产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再制造产业取得明显进展。

  1.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国家从再制造试点入手。工信部批复了两批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82家企业和5个基地 ;发改委批复3个再制造基地,逐渐形成园区化、集群化发展态势。

  2.产品质量检验逐渐加强。2009年,上海成立了国家再制造机械产品检测鉴定重点实验室;2013年成立了国家机械产品再制造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泰安);2015年11月国家认监委批复成立了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国家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品检测中心。再制造产品标准制定、质量评价及认证认可工作逐渐展开,再制造产业逐渐走向规范化和有序化发展之路。

  3.技术研发和企业发展迈上良性发展轨道。技术对再制造产业发展极为重要,我国基于尺寸恢复与性能提升为特色的技术体系逐渐完善,关键技术应用取得突破。卡特彼勒采取高于旧件价值的押金制度,保证了回收旧件的质量,已将其临港工厂发展成为卡特彼勒在亚洲的再制造业务中心。一些汽车、工程机械和矿山机械等行业的再制造企业效益较好,逐渐走向良性发展道路。

  4.存在一些不足。我国再制造产业起步晚,基础薄弱;法规制度不健全,如旧件无法开票导致只能报废处理;逆向物流不畅通,企业缺少旧件来源;假冒伪劣产品多,质量和安全性得不到保障;销售模式缺乏,市场开发不够;消费者对再制造产品认知度差,或多或少地存在抵触情绪;加之消费习惯和经验局限等,成了再制造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桎梏。

  如何更好地发展“再制造”?1.继续深化试点示范。围绕汽车零部件、机床、电机、工程机械、办公信息设备等重点再制造领域,继续深入开展试点示范。一方面,通过试点带动,相关领域再制造产业化步伐逐步加快,再制造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协调推进再制造产业集聚区发展,加快推动再制造集聚发展。另一方面,要及时组织开展技术政策经验交流和研讨,重点要加快解决试点中反映的问题,形成制度和解决机制。

  2.加快建设再制造产业公共平台。建设再制造产业公共平台的主要任务是,要加强产业协同协作,整合上下游产业链资源,发挥龙头企业对行业发展的牵引带动作用,提升再制造科研和产业化水平,力争在重点产品领域再制造实现突破。

  3.加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从中国国内市场来看,再制造产品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行业的发展。继续深入开展再制造产品认定工作,发布《再制造产品目录》,引导市场认知认可。加快建立国家、行业和企业三位一体的再制造标准体系,制订完善再制造工艺技术、产品质量、生产管理等标准。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再制造产品信息平台,建立旧件溯源、产品查询及追踪产品信息质量反馈机制,充分发挥终端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

  4.加快探索建立规范有序的逆向物流体系。按照“分散回收、集中配送、利用规范”的原则,积极推进逆向物流体系建设。可以借鉴国外市场和企业,如卡特彼勒的经验,消除市场流通的障碍;同时要通过试点、联盟,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逆向物流体系。在当前互联网等新一轮信息技术影响下,可以充分考虑利用互联网的作用,实施“互联网+”再制造行动计划,加快探索建立规范有序的逆向物流体系。

  5.积极推进相关产业政策研究制订。明确行业的准入条件和再制造产品的销售流通具体规定。尽快探索建立明确的再制造行业管理政策体系,包括产品质量标准、企业准入门槛、税收政策、进出口管制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和标准。在确保消费者使用再制造产品的利益保障方面,要尽快明确相关管理规定,产品标识、包装、广告等方面都要明确规定;加强再制造针知识产权问题研究,对再制造可能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尽快建立促进废旧物资回收与再制造相衔接的制度,适时部分放开旧件跨境自由流通,建立逆向物流体系,设计相关配套监管体系。加快出台有利于再制造产业发展的财税激励政策,加强部门协调沟通力度,促进解决困扰规范经营企业的税赋问题。

  借鉴国外发展“再制造”的经验与启示1.国外发展再制造的现状欧美国家的再制造在设计方面,主要结合具体产品,针对再制造过程中的重要设计要素如拆卸性能、零件的材料种类、设计结构与紧固方式等进行研究。以美国、日本和欧洲为代表的起步较早的工程机械国家再制造产业已有50多年历史,形成了非常成熟的产业链,拥有上百项专利技术,并且已经形成了规模化生产。

  尤其近两年,欧美等发达国家再制造产业的发展势头可谓迅猛,全球再制造产业规模超过1400亿美元。作为全球再制造产业规模最大的美国,产业规模达1000亿美元,其中汽车和工程机械再制造占2/3以上。再制造企业有近7.5万家,从业人数约50万人。日本上世纪末也加强了对工程机械的再制造,再制造工程机械中,58%由日本国内用户使用,34%出口到国外,其余8%拆解后作为配件出售。

  美国的再制造战略着眼于通过创新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日本着眼于研发新兴产业,法国"工业振兴新计划"中的七大战略产业主要是知识与技术密集的产业。

  日本的再制造行业已颇具规模,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碰到含有再制造零部件的产品,大到汽车小到手机。日本人对再制造产品并不排斥,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再制造成了环保的代称。在日本,再制造是一个很有前途的新兴产业,废旧产品零件经过再制造循环利用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2.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发达国家为了实现再制造业化战略,在较短的时间里推出了内容非常丰富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归纳而言,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善人力资源和基础设施。包括加强培训,提升制造业工人技能以适应新兴产业的需要。例如,美国政府的美国毕业生计划,投入120亿美元,利用10年时间增加500万名社区学院毕业生。日本有人才与职工培训计划。法国出台了新老员工技能传承的补贴计划。美国还计划更新改善公路、电网等老旧基础设施,发展高速铁路、新一代空运控制系统、高速宽带等。

  (2)改善新兴产业的融资条件。美国政府设立了总额为250亿美元的先进汽车制造业贷款项目,其能源部还为制造风轮、太阳能电池板、节能窗户及其他清洁能源设备的工厂提供融资担保。法国政府也采取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制造业贷款,扶持中小企业上市融资。

  (3)招商引资。美国推出了"选择美国"计划,制订了5年吸引1万亿美元制造业跨境直接投资的目标。法国政府将出资2亿欧元,向有意重返法国投资的企业提供预付偿还金补贴,鼓励企业回归,促进国内就业。

  (4)增加本土制造的市场机会。美国提出了5年出口倍增计划,利用多边机制或区域贸易一体化机制努力为本国产品打开市场。法国试图通过对等开放打开他国政府采购市场,采取扩大出口信贷、放松出口管制、推动对外投资等具体措施增加其工业品的出口竞争力。

  (5)支持鼓励研发创新活动。美国《复苏法案》安排了180多亿美元用于资助研发,对研究与实验给予永久性税收抵免。法国大力推动中小企业参与欧盟的研发项目,支持创意活动,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日本对鼓励创新制订了详细的财政税收支持政策。日、法均采取措施促进产学研交流合作。

引用:一文看懂“再制造”产业_资讯中心_中国物资再生协会_中国物资再生协会 (crra.com.cn)

导航栏目



联系我们

联系人: 李晶

电话: 400-657-8388

邮箱: sales@hydata.com

地址: 哈尔滨市南岗区先锋路 469号中俄产业园A9栋1层